close

敦克爾克

【圖片版權係電影發行公司所有】

 

就個人主觀角度看來,一部戰爭電影的構成不外乎三個元素,寫實、反戰以及人性。不過寫實要到什麼地步才叫寫實?裝備的考究?歷史的軌跡?還是肚破腸流的血腥?雖然這是複選題,但我相信多數人會選擇三,我亦不例外,會有這樣刻板的思維,我想是《搶救雷恩大兵》教壞我的事情。

而用戰爭片反戰更是一件更弔詭的事情,因旨雖在反戰,但吸引觀眾入場的重點卻是在殘酷浩大的戰爭場面,我們想看,但在看完之後卻要告訴我們反戰,其實還蠻幽默的不是?至於人性,那當然就是生死交關下的人性百態與犧牲奉獻的光輝嘍!

雖說這些元素老套刻板,但不得不承認這的確也是目前戰爭電影無法突破的窠臼不是嗎?但沒想到《敦克爾克大行動》卻能帶給我如此的驚喜,只能說諾蘭不愧是諾蘭啊~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諾蘭執導的第十部電影,但卻是第一部改編自史實的作品。某種程度上這可說是一部毫無懸念的電影,因為對軍事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敦克爾克最後的結果(不知道的恭喜你,你進場可以得到雙倍的享受XD),所以觀影的重點顯而易見的會是在於整場戰役的過程,但這對愛吊觀眾胃口的諾蘭卻是一個挑戰。

熟悉諾蘭風格的人就知道他擅長時空交錯的多線敘事手法,而這部電影也沒有讓蘭教徒失望,透過海、陸、空三個角度,三時序,最後在一個點上匯集而各自飛去,三條線交錯相互呼應的手法相當巧妙,大膽,但營造出的壓迫感卻出奇的好,令觀眾坐立難安直到最後一秒。

不過電影雖有三條敘事路線,卻沒有主要的故事結構與角色,這是相當奇特的一點。但在角色與劇情扁平化之後卻意外的讓觀眾對於整場戰役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就像打籃球一樣,當你不人盯人的時候,你反而更能感受到場上的動態,以微觀的角度出發卻能得到宏觀的視野,也讓觀眾更能體會到整場戰役的局面。

本片對白極少,應該是諾蘭作品中最少的一部,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所有的訊息都藏在畫面裡了。諾蘭是個酷愛膠卷與不愛特效的導演,喜歡用真實的物件拍攝,即便沒有也會盡可能的以模型、佈景代替,後製特效會是他最不得已的選擇。而這樣的喜好,搭配上IMAX攝影機與一種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可想而知這畫面會有多驚人,有些場面甚至會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但我必須聲明我是看IMAX版的,普通版有沒有我就不知道了XD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部分是空戰,全世界大概也只有諾蘭會把IMAX攝影機當GOPRO用,裝在噴火式的翅膀之上,在天上翻滾俯衝,甚至連自己也上去飛了一趟,但辛苦是值得的,這場絕對會是空戰經典畫面的效果震撼的不得了!不過好孩子不要學,畢竟這樣太危險,飛太遠喔~(誤)

聊完了技術與手法,不能免俗的我們來聊聊電影中的人性吧!所謂時窮節乃見,當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刻時,人才會顯現出他的本性與價值。死亡的空氣瀰漫在敦克爾克海灘上,隨著時間的流逝,恐懼正一點一滴的侵蝕著士兵的心理,讓他們展現出了不同的面貌。為了求生你可以假扮成別國士兵,可以偽裝成醫務人員,可以誣陷同伴好得到更多的浮力,讓自己活下去。但你也可以回過身冒死幫同袍打開艙門,不顧自己安危戰到最後一刻,遠度重洋在砲火下解就素昧平生的人。無論怎樣的選擇,我想應該都沒有對錯,勇敢、自私、懦弱還是無私都只是一種選擇,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活下去,無論哪種型式,是別人還是自己。

茫茫大海上,月光石號是著希望的微光,也象徵著家鄉的擁抱,急切的渡海上前擁抱那些在沙灘上瀕死的家鄉子弟,帶他們回家。她的溫柔包容著因恐懼而顫抖的士兵,一句「他很好」也將她的慈愛表露無疑,溫暖又糾心。

費洛最後的滑翔美的不可思議,像是敦克爾克上空畫過的流星,留在眾人眼中的是他英勇奮戰的身影,卻沒看到他如同殉道者般視死如歸的表情,與他燃起的反攻火炬。

回到家鄉的湯米一行人難掩敗戰撤退的愧疚,深怕家鄉父老怪罪責罵而踹踹不安。但老人的親切卻讓他們大感意外。「我們沒有贏,我們只是活著。」「這樣就夠了。」幾句對白點出了本片的核心價值,真的,活著回家就夠了。想想在殘酷的戰爭中,沒有什麼是比活著回家更棒的事了不是嗎?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部化繁為簡情感內斂的作品,不否認他有煽情的部分,但多數的時候是相當隱晦且壓抑的。語氣不帶批判,只是單純了展現面對死亡與恐懼下的人性百態與戰爭的樣貌。我從未看過這樣令我急迫焦慮的電影,也未曾體驗如此真實的戰場氣氛。還沒進場的請盡快進場,可能的話請務必選擇IMAX版的觀賞,因為這是一部一定要在大螢幕上感受的優秀作品,千萬別讓家裡的顯視器害它變的平凡無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敦克爾克大行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角落的魚 的頭像
    角落的魚

    宅魚‧愛‧說‧畫

    角落的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